【高层动态】
★ 11月9日,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黄明主持召开部党委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听取关于“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和近期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汇报,研究部署当前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胸怀“两个大局”,坚持“两个至上”,深刻分析我国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给应急管理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入思考那些可能迟滞甚至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以政治高站位推动发展新突破,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要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清醒认识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安全基础总体薄弱,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应急管理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构建规划目标指标体系。要深入研究重大工程项目,着眼夯实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基础,在破解人才支撑、科技支撑等难题上继续下功夫,以重点工程项目带动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会议强调,当前我国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积累的风险在显露、新的风险在增加,特别是临近年底赶工期抢进度容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必须始终紧绷安全这根弦,克服侥幸心理,切实把各项安全防范工作抓细抓实。
(选自应急管理部网站)
★ 11月23日上午,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举行中心组学习,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省委娄勤俭书记在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上的讲话要求,以及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会议强调,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重大意义,牢记殷殷嘱托,胸怀“两个大局”,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坚持用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分析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担当实干、奋发有为,推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争先进位,走在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前列;当前,全力落实好岁末年初安全防范责任和措施,善始善终抓好专项整治“一年小灶”各项工作,加快推广一批可复制的典型做法、形成务实管用的标准规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部署,将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与谋划好“十四五”工作结合起来,深入调研、听取意见,统筹谋划、科学编制我省首个“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选自省应急管理厅网站)
【安全学习】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气温降低,病原体在低温环境下存活时间较长,人群更多在室内活动,易发生人员聚集,增加了相关传染病疫情发生风险。当前国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常见的冬春季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也进入高发期,易造成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为做好冬春季低风险地区新冠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现节选《江苏省冬春季低风险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室内场所
1.室内场所(包括商场、超市、室内农贸市场、宾馆饭店、影剧院、歌舞厅、展览馆、图书馆、浴室、室内健身馆和游泳馆、“两站一场一码头”等)入口处设置体温检测设备,或安排专人开展体温检测,如出现发热人员应及时送医。
2.在“两站一场一码头”、影剧院、歌舞厅、宾馆等场所严格开展健康码核验。
3.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每日上下午各开展1次体温检测,如出现发热、干咳、腹泻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4.冬季采暖时应确保有效通风换气。温度适宜时,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如使用空调,开启前要对相关设备进行定期清洗消毒,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无新风系统的空调运行时应适当开窗留缝。
5.加强室内场所的电梯、公共卫生间等公用设备设施和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每天至少3次。
6.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影剧院、歌舞厅、“两站一场一码头”等室内场所,进入或长时间停留人员、工作人员均须佩戴口罩。乘坐火车、客轮、飞机、地铁、公交、长途汽车等交通工具须佩戴口罩,并安排专人督促提醒。在人员聚集、自然通风不良的场所参加会议等活动的人员应佩戴口罩。在室内场所入口处,应提供口罩购买服务。
7.室内场所应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可在大堂、电梯口、前台等处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场所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卫生,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就餐时注意使用公勺公筷。
8.室内场所应有效控制瞬时人流量,并设置一米线,提醒人员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防止人员过于密集。超市、养老机构等场所应尽可能分别设置出口和入口,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院等特殊场所应独立设置探视空间。集中隔离观察场所应设置专门消杀区域,并在醒目位置安放标志。
9.冷库要设立进口货物的独立固定存放区域,减少运输线路重叠,避免交叉污染。各单位的防疫物资储存仓库要保持良好通风,并安排专人严格管理。
10.各地各单位要确保做到“五有”,即有防护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防护物资设备、有医护力量支持(与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工作联系)、有隔离转运安排。
二、会议
1.鼓励采用线上视频等形式召开会议,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如必须召开线下会议,应适当限制规模。
2.做好防疫物资的准备。会议组织方应配备口罩、速干手消毒剂、有效的消毒剂、一次性手套、水银体温计、体温检测仪等。临时隔离场所除上述物品外,还需准备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等。
3.做好会议前健康监测。组织参会人员做好会前14日内的健康监测,发现发热或干咳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排除新冠肺炎后携带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参会。境内外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不得参会,中高风险乡镇(社区)所在城市的其他非中高风险乡镇(社区)参会人员,携带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4.加强会场入口管理。在入口处设体温检测点,检测点设立多条体温检测通道,对所有进入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健康码核验,体温正常者方可进入。同时,设置体温异常者复检室等,以供待检人员做好受检准备以及检测不合格人员短时休息调整使用。
5.做好会议期间防疫工作。会议室应有足够空间,规范使用空调并保持通风。所有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进入现场后除身份识别时、进餐时可不佩戴口罩,其余时间和场合均应佩戴口罩。参会人员隔座就坐,间隔1米以上。
6.做好会议期间的餐饮管理。餐饮服务商必须做好服务人员的卫生防护,设立专用就餐区,加强就餐区卫生管理,定时做好防疫消毒工作。参会人员间隔安全距离取餐用餐。
三、公众自我防护
1.科学佩戴口罩。公众应养成随身携带口罩习惯。在通风不良密闭场所或者与他人距离小于1米的室外场合应佩戴口罩;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超市和农贸市场等室内密闭场所、医疗机构就诊或陪同时应全程佩戴口罩,同时要注重规范佩戴口罩,不随意将口罩拉下,露出口鼻。
2.注重手部卫生。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外出归家后、饭前便后、接触公共设施或物品后等情况下,应使用流动的水、肥皂等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消毒湿巾等进行消毒。外出购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佩戴手套,手套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
3.重视货品防疫。接收境外包裹货物、境内中高风险地区快递包裹、在家清洗冷链食品时,佩戴一次性手套,打开货物前对其包装用酒精消毒。
4.保持社交距离。公众交往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不扎堆,不聚集,尽量不去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场所,尽量缩短在公共场所停留时间。
5.保暖不忘通风。在空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居家每天开窗2-3次,每次20-30分钟。如使用无新风系统的空调时,应适当开窗留缝,增加换气次数。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在开窗通风过程中不要着凉。
6.注意社交礼仪。咳嗽、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需大声说话时,应注意不直面他人。不随地吐痰,吐痰时应用纸巾包裹并做适当处理。
7.保持吃动平衡。注重平衡膳食,生熟食物分开存放,烹饪过程分开操作,肉蛋奶及水产品应充分煮熟后食用,不食用变质食物;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避免与活禽接触;不采购食用没有明确来源的冷链食品(尤其是进口冷链食品)。注重生活规律、确保充足睡眠、不劳累不熬夜,适当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机体抗病能力。就餐时注意使用公勺公筷。
8.养成良好就医习惯。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时,全程做好防护及时到就近的医疗机构诊治。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在流行季节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水痘疫苗和肺炎疫苗等,提高免疫力,有效预防相关疾病发生。